2005年,永川的竹叶记住了章子怡的刀锋。 在张艺谋的《十面埋伏》里,那片墨绿翻涌的茶山竹海,不仅是动作美学的巅峰画布,更成为永川递给世界的第一张动态名片——金鸡奖的荣耀、奥斯卡的提名,都从这里破“竹”而出。
2025年,同一片竹海,准备生成一部截然不同的“大片”。 主演不再是侠客,而是算法、算力与全球电影人的想象力;舞台不再局限于实景,而是扩展至虚拟片场与沉浸式宇宙。章子怡,当年竹林中的“小妹”,如今以2025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影节形象大使的身份重返故地,亲手为这部名为“科技光影·上合风采”的未来之作按下启动键。
这不是轮回,是进化。 7月3日至7日,由国家电影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领衔、永川区承办的这场盛会,其野心远超传统电影节框架。它明确宣告:这是上合组织诞生以来,首个以“电影+科技”为绝对核心引擎的国际文化事件。当别处还在谈论银幕时,永川要搭建的是未来影像的“中央实验室”。
为何是永川?章子怡的回归暗藏答案。 二十年前,这里以最原始的竹林实景,参与定义了华语电影的视觉美学高度;二十年后,它选择成为电影科技融合的“先锋试验场”。从《十面埋伏》的实景美学巅峰,到探索AI编剧、虚拟制片、云端协作、元宇宙影展的边界——永川的蜕变,恰似电影工业从“手工时代”跃向“智能纪元”的微缩史诗。 章子怡,正是穿梭于这两个关键帧之间的“时空旅人”。
电影节的“科技野心”具体而锋利:
颠覆“怎么拍”: 不再是绿幕前的想象,而是实时渲染引擎构建的“所见即所得”;
重塑“怎么看”: 打破矩形银幕,让观众“走入”故事,成为叙事的一部分;
革新“谁合作”: 利用云端协作平台,让上合成员国的电影人跨越地理时差,共同在数字片场挥洒创意。
章子怡的角色,远不止于“站台”。 她是具象化的文化符号与情感枢纽——一头连接着永川竹海承载的厚重电影记忆与东方美学,一头指向用代码和光纤编织的、充满未知可能的电影未来。她的“重返”,为这场硬核技术盛会注入了独一无二的人文坐标与集体共鸣。
7月,锁定永川。 看一片古老的竹海,如何借科技的锋芒,在光影的交响中生成全新的电影基因。章子怡已就位,这场关于电影未来的“开机仪式”,即将震撼上演。世界电影的下一个镜头,或许就在这里取景。